1970年,日本人抢走的10299座金佛尚未归还,北海万佛楼就被当作违章建筑拆除,可怜200多年的古建筑,就这样毁了!
万佛楼到底有多珍贵?为什么会被当作违章建筑拆除?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万佛楼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变迁。
万佛楼是1770年乾隆皇帝为母亲八十岁生日修建的,存放有万尊金身佛像的皇家建筑。

众所周知,乾隆皇帝的老母亲崇庆皇太后,是清朝最有福气的皇太后,生活于康熙乾隆盛世。
她的儿子又很孝顺,皇家中最难得的母慈子孝,幸福地活到86岁。
1771年将迎来崇庆皇太后有80岁的生日,1770年乾隆皇帝就着手准备母亲80岁寿辰的礼物。
一开始,他实在想不出应该送给母亲什么礼物好,毕竟在皇家,皇太后已经见惯了各种金银珠宝。
后来一次出行,他偶然看到了一座漂亮的佛像,于是心生一条妙计。
乾隆决定要在北海为信佛的母亲建一座万佛楼,供奉上万尊金身佛像,作为母亲80寿辰的礼物。
乾隆皇帝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,对母亲的孝心从不吝啬。

建造万佛楼的任务交给内务府完成,内务府以最高的规格去设计和取材,并用最快的时间完成。
万佛楼在1771年崇庆皇太后生日来临之前完工。建成后的万佛楼楼高三层,共七间,顶层用古建筑中最优美的歇山调大脊形式建成。
而且,每一层都是黄琉璃瓦,绿剪边瓦顶设计,整楼设计精美绝伦,金碧辉煌。
就连最不起眼的大月台也是用汉白玉做成,足以看出这座楼的珍贵,不仅如此,乾隆皇帝还在楼前的石碑上亲自题诗。
万佛楼和周边整个建筑群占地8000多平方米,其建筑、文化、历史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。
万佛楼建成后,乾隆皇帝拔巨款打照楼内佛像, 毛网但他总觉得不足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。
于是,在大臣的建议之下,他下旨皓告天下,让天下臣民进供金身佛像,作为给太后的贺礼。
于是,出现了一种万佛归朝的繁华景象,数以万计的佛像源源不断地从皇亲国戚、官宦之家、平民百姓家中进供到朝廷。
很快,万佛楼上的10299个佛洞,站满了金灿灿的佛像。
如此高规格的佛家圣地,在华厦土地上是少有的,万尊佛像更添了万佛楼沉甸甸的分量,在它存在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,常常被世人津津乐道。

然而,历史总是在万变之中流淌,曾经的辉煌也会瞬间而逝。
公元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,关键技术万佛楼惨遭劫难,自此,它的命运就在历史的风雨中飘摇不定。
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往西安,偌大的紫禁城成为空城,无人抵抗,万佛楼也成了八国联军的司令部。
那个时候,就连皇帝和太后都要保命,谁又会顾得上这座价值连城的古建筑呢?
就这样,万佛楼本是佛家圣地,却被无情糟蹋。
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,此时的万佛楼已是满目疮痍,唯留上万个佛洞在风中哀嚎。
似在诉说遭受的屈辱,而晚清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无法顾及让其恢复昔日的辉煌,也无心无力去修缮。

存放在万佛楼中的10299尊金身佛像,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,更是被日军洗劫一空,万佛楼见证了民族的屈辱,承受被列强蹂躏之苦。
日军司令部撤离时,日军还不忘把万佛楼一些标志性的、重要的文化古迹尽数破坏,万佛楼变得破败不堪。
建筑的损坏除了直接破坏之外,更可怕的是时光的侵蚀。
新中国成立后数年,万佛楼更是芨芨可危,只可惜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没能注意到这座皇城脚下古建筑的求救,万佛楼还是没等来修缮的命运。
或许是万尊佛像尽数被劫,就预示它使命的终结。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万佛楼曾一度成为人们放露天电影的地方。
之后有关人士发现破败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,1965年,万佛楼被北京市政府划归为违章建筑行列被拆除。
1970年,连基石都被用作其他古建筑的修缮材料,辉煌的万佛楼只剩下一些残砖断瓦在那一片空旷地中悲哀。
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,万佛楼竟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坍塌,整个画面非常诡异。
他像一个沉默的老人,失去了年轻时候的风华万丈,只能任人摆布,最终走上风烛残年。

彼特.海尔说:“历史是没有结局的戏,每个结局都是新情节的开始”。
历史是残酷的,也是无情的,万佛楼是我们永远的伤痛。
过去的辉煌已成历史,过去的不堪亦成为历史,我们能做的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,不断地丰富自己,强大自己,立足当下,展望未来。
作者:果儿
编辑:凉亦歌